第789期|2024.01.22|記者:編輯部
拚觀光而非拚「關光」 兩岸觀光讓業者掛肚牽心

穩步但應加快腳步 有效開放勝過嚴格控管 方能真正帶動觀光與經濟回升

隨著大選結束後,近期沉浸在選舉激昂氛圍中的台灣終於回歸冷靜,各界的重心也開始重新審視邁向2024年後理應關注的重要議題,以觀光產業為例,兩岸觀光開放的相關事宜自然是首重之重。

早於去年第4季,交通部便宣布有望於今年3月份開放旅遊團赴大陸,陸委會也曾指出兩岸空運可視需求申請飛航,如近期考量春節為重要傳統節日,且為春節期間民眾的返鄉旅運需求,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便開放航空公司可於獲配航權額度內,依程序申請於春節前後各10日飛航13個航點的客運包機。

因此不難發現,許多航空公司已經陸續強化兩岸航點,如華航在去年第3季便宣布將於今年1月份起,陸續恢復如松山─武漢等航點,總計飛航大陸8航點、每週62班;陸籍航空同樣持續恢復運能,無論松山、高雄都已看見換大機型或重新復航等好消息傳出。

對於旅遊產業而言,雖然運能已經肉眼可見的逐步復甦,然而開放初期如何實施、多久後恢復不授控管的交流等遊戲規則,卻依舊無法知悉;且過去兩岸之間的冷淡互動,也讓觀光產業擔心在開放的過程中,雙方該如何有效互動,種種的困境也讓過去操作兩岸觀光的業者們無所適從。

兩岸觀光市場的餅究竟有多大,數據便能看出端倪,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的出境人數來看,即使在過去(2023)仍舊限制重重的1年,1~11月仍有超達158萬人次的台灣民眾前往中國大陸,僅次日本成為目的地的第2名。回顧疫情前,自2008年兩岸開啟直飛後,旅遊人次變穩步攀升,從2009年的151萬人次逐年成長,並在2018年達到417萬人次的高峰,即使2019年也有400萬之眾,而這僅僅是台灣單方面赴陸的出境數字,若加上大陸赴台,整體市場規模將更為龐大。

也因為市場的餅如此巨大,過去台灣的旅遊產業基本上離不開兩岸觀光的範疇,僅旅行社便有9成皆直接或間接從事兩岸旅遊相關業務,產業鏈更從航空、旅行社、飯店、遊覽車、導遊領隊、伴手禮、觀光工廠等全面囊括,尤其該市場對於上市櫃或躉售型旅行社來說更是營收上的一大挹注。

回過頭來說,兩岸旅遊自2020年1月疫情爆發迄今已經度過4年的空轉,即使雙邊都已經開放邊境、打開旅遊市場,然而在兩岸團體依舊限制的情況下,市場熱度仍無法重新炒熱。或許有人的觀點是:「沒有一個市場無法被取代」,確實,扣除掉兩岸觀光,全球依舊有巨大的市場能讓旅遊產業打拚。然而重新轉換跑道的轉型之不易、投入資金資源無法有效回收,業者們又為何要跳脫過去擅長的舒適圈投入另一片紅海,加上台灣依舊有大量的民眾喜愛前往語言相同、文化相近的區域旅遊作為基本盤,這都是無法說斷就斷的核心關鍵。

新年度已經到來,大選也早已過去,台灣更應該將目光確立在大量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的需求上,有效的交流、穩步的開放、盡速的實施才是上策,如同經濟學中時常提到的「看得見的手(visible hand)」,這雙手如何有效協助卻不過多干預,才能真正達到經濟有效成長,也讓拚觀光的口號真正落實。

本網站報導之旅遊產品價格,屬於旅遊同業躉售營銷建議,不具旅行社資格之直客消費者,恕無法以該價購買,請另洽各業者直客服務單位。